EN

贝博ballapp.一课研究之“分类与整理(第一课时)”教学设计

发布日期:2024-05-15 10:18:06 来源:ballbet贝博在线 作者:BB贝博ballbet网页登录
贝博ballapp

  大家好!我是饶家伟,来自武汉市光谷第九小学,是朱乐平名师工作站“一课研究”团队第22小组的成员,很高兴能在“一课研究”微信平台上与您相遇。

  随着社会的变迁,统计与人们的生活已经密不可分,生活离不开统计,统计也离不开生活。《数学课程标准(2022版)》第一学段(1-2年级)关于数据分类与整理要求:“能依据事物的特征,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;能发现事物的特征,并制定分类的标准,依据标准对事物分类;能够用语言简单的描述分类的过程;感知事物的共性和差异,形成初步的数据意识。”分类与整理从学生们的生活实际着手,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,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数学学习活动中,理解按不同的分类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统计,结果可能不一样。教师努力让学生在一个生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分类与整理,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,学习数学的快乐,在快乐中去学数学。

  《分类与整理》是新教材的一节融合《分类》与《统计》的一节新课。本课从解决实际问题入手,将分类的教学与计数紧密结合在一起,体现了分类教学的延伸与融合统计的有机结合。在学生理解分类的基础上,让学生动手操作进行分类并且将分类的结果进行整理。在分类计数后,让学生对计数结果进行简单的分析,体现了完整的统计过程。例1的情境从解决实际问题入手,将分类的教学与计数(统计)紧密的结合在了一起,体现了分类的学习目的。例1的情境和小精灵的话揭示了分类的含义,同时给出了分类的标准(不同的形状)。最重要的是同时揭示了分类的目的计数,从而体现出分类是收集、整理、描述数据的基础。而将这些内容呈现在幻灯片上,更有助于帮助学生确定小组讨论的方向。最后,以汇报讨论结果,结合多媒体呈现来展示3种分类计数的方法。

  1. 鼓励学生能够根据给定的标准或自己选定的标准进行分类,亲身体验分类的结果在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和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。

  2.使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整理过程,能够用自己的方式(文字、图画、表格等)呈现分类的结果,认识事物的共性和区别。使学生能够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,并能够根据数据提出简单的问题。

  3. 通过学科实践活动,培养合作、交流意识,体会用数学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的数系,感受数学学习的趣味性。

  【学情分析:学生通过观察图片,很容易说出分类可以让同类的物体摆放整齐、美观、容易找到东西等初步认识分类的益处。】

  师:其实分类问题在日常生活随处可见,你在生活中看见过有哪些分类的情景?能举出例子吗?(教师出示幻灯丰富学生的体验。)

  【学情预设:进一步让学生明白“分类摆放有什么好处?”鼓励学生自主探索,小组合作,具体动手操作,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思维,不仅导入了分类,而且和解决问题有了联系,体现了新课标的“四基”和“四能”的思想。】

  【设计意图:2022年版新修订的课标把“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”作为数学课程要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之一,通过数学眼光凸显基本的数学思想,分类思想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,它是根据一定的标准,对事物进行有序划分和组织的过程。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研究成果认为,儿童数的概念的形成起始于对物体集合的感知,他们对物体数目的理解是建立在对物体的分类、排序和比多少的基础上的。】

  【学情分析:学生通过摆一摆,观察气球图片,谈论说出分类让同类的物体摆放更整齐,便于整理和计数。】

  【学情分析:学生很容易在象形统计表中了解很多数据信息,学会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,并解决实际问题,这是分类的目的。】

  【学情分析:学生再增加新的图形的气球,打开学生的思维,多增加一些变式练习的学习,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。】

  【设计意图:这个环节学生在分类过程中积累了统计的思想,并有象形统计表和统计图形成。在后面新添加的两个气球对统计表和统计图的建构有很大的帮助。气球的分类,加强学科实践活动,增加了挑战性,也对孩子有一定难度,对分类和整理的现实意义。】

  【设计意图:教师在动物园门前分类中,又一次用了刚才分气球的方法,根据题目意思,让学生复习方法,渗透思想,开放孩子的思维。后面又出示到售票处和戏水乐园,启发孩子们分类要根据现实实际具体的生活情境,选择合适的标准进行分类。】

  仔细读一读题目,你认为这道题什么意思,应该怎么做;然后在小组中说一说,哪一组清楚题目的要求了可以和老师要求给大家说一说。

  第一步:小组中先说一说这道题目的意思,哪组商量好了可以申请给大家讲一讲这道题让我们做什么,怎么做。

  闯关2:(可以制成课件)完成书本30页的第3题,通过分一分,涂一涂,填一填。体会分类的过程。

  师总结:同学们,今天我们不仅学会了把一些东西进行分类,并且进行整理成图、整理成表,还学会分类的标准不同,结果也不同。如生活中垃圾分类,机动车辆分类行驶等,今后你们在生活中还会遇到这样的问题,相信你们一定能够用你今天学习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。

  【设计意图:一年级学生年龄小,经验少,但是乐于接受新鲜事物,思维活跃,学生乐于回顾,注重把数学思维与现实世界联系起来,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和实践经验,激发他们的探究知识的兴趣,培养数据意识,为分类与计数拓展延伸打下良好的基础。】

  《数学课程标准(2022版)》指出:“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”“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”“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”作为数学课程要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三个方面。本节课,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从已有经验和知识出发,创设生动有趣现实世界的超市情境。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数学学习活动中,学生兴趣盎然地把自己喜欢的东西通过动手实践、自主探索、合作交流体验,理解掌握了分类的思想方法,获取了学习数学经验,成为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探索者、创造者、发现者。教师主要是通过动手操作,让学生学会分类,并且能对一些东西按照适当的标准来分类整理,能整理成图或者表。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,注重渗透一些相关的数学思想:分类思想、集合的思想、统计思想、一一对应的思想。

  教师先通过超市摆放图,让学生初步体会到分类的好处、分类可以有不同的标准,以及分类的重要性。在教学中,教师以学生比较熟悉的现实世界的话题——逛超市开始,学生用数学眼光来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重要性,然后以到游乐园参观,游乐园里什么东西最多?引入这节课的主题图——气球图,问: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,把分类和计数的结果清楚地表示出来吗?(提示:可以画一画、写一写,也可以摆一摆。)然后,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分类的方法。再问:这些气球应该怎样分?然后请两位学生到黑板摆一摆,并说说摆的放方法,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,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。接着又问:什么形状的气球最多,什么形状的气球最好?然后加深难度问:怎样可以让别人一眼就看出什么形状的气球最多,什么形状的气球最好?让学生开动脑筋去思考解决的方法,从而介绍象形统计图这个概念,并且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这样摆,这样摆有什么好处。让学生经历了从无序到有序,从无结构到有结构,学生们就更容易掌握这个知识点。

  教师放手让学生合作探究不同的分类方法,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和探究能力,请学生上台合作摆出他们的不同分类方法,问你们按什么分?学生按颜色分,并将他们所摆出的结果进行说明。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,更好地对所摆出的结果进行反馈,谁最多,谁最少?然后让学生提问。通过这样的过程,又将用数学纳入到了分类与整理中,让学生学会从分类与整理中提出问题、解决问题。通过练习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去收集、整理、分析数据,知识得到了运用,能力得到了锻炼,并体会到分类整理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。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,感受到数学的乐趣。

  紧接着出示分气球,教师先给定分类的标准,按形状分,让学生在充分的动手操作中掌握分类的方法,学会用数学语言的“图”或“表”来表示整理后的结果。然后进一步探究其他分类标准得出分类标准不同,结果就不同,培养学生的数据意识。一年级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是要通过训练、指导才慢慢形成的。分类与整理的教学从学生自己提出问题-对问题进行分析-为什么这样分类,环环相扣,顺应学生的思维发展,帖近学生的实际思维能力,将重难点突破。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分类的必要性,并学习了一简单的收集、整理、和描述数据的知识方法。因此,在课堂上要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,提出不同的问题,感知不同标准分类是因为所要解决不同的问题策略。

  第一阶段(1-2年级)是学生进入小学学习的开始,要充分考虑学生在幼儿园阶段形成的活动经验和生活经验,遵循本阶段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知规律,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的活动,更好的完成从幼儿园阶段到小学阶段的过渡性学习。原义务教材中的分类内容是安排在“准备课”中的,并且只是安排了按单一标准分类的内容。之所以这样安排,原《教学大纲》根据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研究成果,认为儿童数概念的形成起始于对物体集合的感知,他们对物体数目的理解是建立在对物体的分类、排序和比较多少的基础上的,因此,将分类、排序和比多少作为学生学习数和计算的知识准备,安排在了准备课中。

  2022版的《数学课程标准》则将“分类”放在了“统计与概率”领域,突出了分类与统计的关系,体现了分类是如何作为整理数据的知识基础的。实验教材把“分类”作为准备性知识单独编排为一个单元。修订教材将分类与统计结合起来编排(这也是我们第一次出现统计的内容),强调在分类基础上收集、整理呈现分类结果,突出分类是收集、整理、描述数据的基础。同时,这样做也将统计工作中最基础、最重要的一环——收集、整理数据简单地渗透给学生了。

线